航運業釋放轉暖信號?
2013-12-26 16:55:00 來源:金陵晚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A股“虧損王”中國遠洋大手筆訂購新船的舉動,被視為航運業好轉的信號。二級市場上,船舶股整體交投活躍,上海佳豪、太陽鳥連續兩日大幅上漲,廣船國際(位置 評論 新聞)、中國船舶和*ST遠洋等個股也呈現上揚勢頭。
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,2013年1~11月份,我國船舶企業承接新船訂單持續增長,承接新船訂單5186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204%。新船訂單的暴增,是否意味著航運市場已走出熊市,絕地反轉?
“虧損王”買新船
*ST遠洋(601919)23日晚間公告稱,為改善集裝箱和干散貨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隊的運力結構,公司董事會通過了購買新船議案,全資子公司將訂造4艘6.4萬噸靈便型船和5艘9400TEU船。
對于陷入巨虧泥淖、并以變賣資產保殼的*ST遠洋來說,此次大手筆購入貨船,立刻吸引市場關注。“至少說明了*ST遠洋開始看好航運業后市。”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。
2011年和2012年,*ST遠洋分別虧損104.5億元和95.6億元。今年以來,由于航運業遠沒有復蘇,公司持續虧損。為了避免退市風險,*ST遠洋從一季度就開始出售資產。公司今年先后拋售的中遠物流、中遠集裝箱、青島遠洋資產管理公司等股權,交易凈額達116億元,增厚利潤超過60億。
“今年以來,航運市場確實比以前好了一些,但遠沒有達到轉暖地步,一擁而上訂造新船肯定是有風險的。”蘇南一位航運公司董秘對《金證券》記者坦言。
航運價格大漲
進入12月以來,國際干散貨海運市場運價大幅上升。12月中旬,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(BDI)一度突破2300點,創下近三年內的新高。
“雖然運價很直觀,但沒有產能利用率的意義來得深刻。”長江證券分析師韓軼超表示。公開資料顯示,目前干散貨船隊全球市場過剩率為26.6%;油輪船隊市場過剩率為14.7%;集裝箱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隊在亞歐航線市場過剩率為25.9%。韓軼超坦言,現在的航運市場,只能算是底部已經確立,但復蘇尚處萌芽階段。
上述董秘也對《金證券》直言,“四季度以來,航運市場確實已經出現季節性盈利,但年度扭虧仍有壓力。”在這位董秘看來,此時大規模定制新船并不是好時機。
新船訂造沖動
既然航運業還談不上復蘇,為何各家航運企業已經急著出手,提前訂船?據中船協統計,2013年1~11月份,我國船舶企業承接新船訂單持續增長,承接新船訂單5186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204%。其中,承接出口船訂單4807萬載重噸,同比增長260%。11月底,船企手持船舶訂單1.1923億載重噸,同比增長5.2%,比2012年年底增長11.5%。
“新造船訂單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油價催生的節能需求、國際海事組織的環保需求以及鋼材價格下滑促成的新造船價格下降。”申銀萬國張西林分析指出。上述董秘告訴《金證券》記者,“去年以來很多船廠都遭遇撤單潮。船廠調低報價以及政府剛出臺的舊船報廢補貼,也是企業訂購新船的重要原因。”
- 3
- 0
- 0
- 0
- 0
- 0
- 0
- 0